欧宝体育登陆入口欢迎您的访问,请选择合适的语言
电话

0576-80687600

地址

浙江省,温岭市,东部新区

当好大国重器上的“螺丝钉”

来源:欧宝体育登陆入口    发布时间:2024-01-12 18:30:54
国内展会 阅读(16)

  工匠语录“每个零件就像一张名片,代表着技术工人的工作上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希望能够通过主动拥抱新技能,让这张名片更加亮丽。” ——刘志刚

  2020年10月12日,高分十三号卫星顺利入轨,相机开机成像清晰。看到这条新闻的刘志刚激动地告诉家人:“我参与攻关的成果就应用在这颗卫星上!”

  更多的时候,刘志刚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加工出来的零件,将出现在哪个型号的发射任务中。在宏大的航天叙事里,他,只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精密加工中心(以下简称精加中心),身穿红色工装的刘志刚,在机器轰鸣的操作间里来回巡查,他的身后,数字控制机床正全力运行,无数精密的航天零部件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12年来,在与精度的较量中,刘志刚渐渐找到了当好大国重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的意义——小零件里有九天揽月的浩瀚,也有成就自我的确幸。

  颇有技术上的含金量的车刀刃磨技术对初出茅庐的刘志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刚开始,1个多小时才能磨好一把,外表看上去有模有样,实操起来却并不耐用。”

  为了死磕这项技术,那一段时间,刘志刚上午练习磨刀刃,下午进行实操加工。渐渐地,他磨刀刃的速度慢慢的变快,磨出来的车刀也更加耐用。

  2015年,508所科研型号任务激增,急需数控加工人员,车工转岗数控加工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新机器、新工种、新任务,相当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很多车工都有畏难情绪,不愿转岗。彼时,已是高级工的刘志刚考虑再三后,决定迎接挑战。这也是此后每一次面临挑战时,他不变的抉择。

  “总要有人去做,不会,就多学多练。”为了更快地成长,刘志刚一边跟着老师傅学习,一边默默下起了苦功。

  白天,他在电脑上练习软件三维建模和编程;晚上,别人下班了,他再到有空位的机床练习装夹、找正、对刀等操作。有时,回家后他也会在脑海中继续复盘机床操作面板图。

  航天事业是系统工程,任何一道工序出问题,都可能会引起总体任务延期、成本增加。仔细检查检验点,进行试切测量,计算特征和尺寸……在此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刘志刚一次又一次与精度较量,不断精进技能。

  从生产一线年,某型号碳化硅反射镜加工项目正在攻关,周期紧、任务重。刘志刚和团队的任务是对碳化硅粉末烧制的主镜进行加工。

  “到我们这个环节时,时间压力已经比较大了。”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508所决定让刘志刚和团队一起到位于远郊的一座厂房做封闭实验。

  当时,刘志刚的妻子已有身孕,他有些放心不下。但妻子对他的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

  通过在废件上做实验,优化各项加工参数,3个月后,刘志刚团队终于把操作程序和切削参数固定了下来,产品加工条件日渐成熟。

  当碳化硅反射镜到位后,经过20多天的鏖战,团队顺利完成加工任务。这次攻关中,他们攻克了国内首例碳化硅反射镜镜坯高效去筋难题,不仅为型号研制打下坚实基础,还开创了国内碳化硅反射镜高效加工的先例。

  他敏锐地感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大潮即将来临,于是开始购买机器人相关专业书籍进行知识储备。正是这份未雨绸缪的准备,让他在几年后有了走进赛场的底气。

  2021年,刘志刚首次参加与机器人操作相关的比赛,经历集团内部选拔,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匠心杯”的国赛赛场。

  202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举行,刘志刚和队友闯进决赛,取得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双人团体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从生产一线走上了技能冠军领奖台。

  刘志刚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村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朴素:有份稳定的工作,不用再风吹日晒地从土里刨食。起初,刘志刚的想法也很实际:在北京挣几年钱就回老家。

  “没想到‘技术改变人生’在我身上实现了。”现在,34岁的刘志刚不仅是精加中心的班组长,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高超的加工技术也把刘志刚推向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舞台,他参与了508所自主研发高效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单元的全过程,并成为这套智能制造设备的3位主操手之一。

  使用这套智能制造设备后,一次装夹能完成5个面的加工任务。机器人会根据指定程序,自动将待加工的零件转运到指定位置,并排序上机,机床内部的运作情况会在智慧大屏上实时展示,实现“工人8小时上班,机器24小时运转”。

  不过,连续运转的智能设备偶尔也会出现小故障导致停机,从而延误生产进度。刘志刚将这些故障一一记录下来,并针对每个故障撰写了有图解的故障排除指导书。

  在窄深槽加工中,设备执行这一操作时,可能会因为刀具细长、刚性差,导致折刀,未能完成深槽加工。然而机器人只会机械地按照程序设定继续加工,很可能会导致后续更严重的撞机折刀。

  细心的刘志刚发现,每个加工程序开始时,都会自动进行刀具长度修正。“把刀具长度确认的程序在完成加工后再调用一次,就可以让机床确认刀具是否折断。”在他的提醒下,编程人员对程序进行了完善,消除了机床在同一位置连续折刀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次次成功发射、圆满返回,高分专项结出累累硕果,探月工程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将月壤成功打包送到地球……虽然刘志刚和同事们参与生产的只是这些航天器上某个部位的小零件,但每一次完成生产任务,刘志刚的喜悦都真切而具体——他为自己能参与创造那些历史性的瞬间而骄傲。

  “人8小时上班,机器24小时运转”“一次装夹,完成5个面的加工任务”……几十年前,老工人们憧憬的智能加工场景,如今,正在成为现代工业技术领域的“标配”。包括“新八级工”“数字工匠”及各类技术能手在内的新工匠,在智能研发技术与应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玩转”智能制造技术的刘志刚就是这里面的代表。

  在新技术一直更新迭代的时代,产业工人如何拥抱新技能?培育新工匠的重点路径是什么?这样一些问题都可以从刘志刚的成长故事里找到答案。

  当刘志刚在技术攻关中首次接触到机器人,他敏锐觉察到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大势所趋,并开始做相关知识储备。这份主动拥抱新技能的勇气,不仅让他在几年后有了走进赛场的底气,也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面前拥有了应对挑战的能力。

  不论是数控车床、3D建模,还是无人机、机器人操控,技术水平、应用场景等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更多时代内涵——刻苦钻研、追求品质、终身学习。刘志刚从传统车工转岗到数控加工,“一切重新开始”“不会就多学多练”,最终夺得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冠军的经历,就是产业变革对新工匠提出更高要求的缩影——技能人才在成长中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唯有终身学习、延伸新技能。

  近年来,国家、社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日益重视,相关支持政策和比赛项目慢慢的变多。一系列世界级、“国”字头赛事,让技能人才有了展示和实现价值的舞台,也把新思维、新理念、新技能融入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血脉中,实现新工匠成长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我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工匠人才队伍。工匠之魂在匠心,愿“刘志刚们”的故事再多一些,让他们绘就绚烂人生的“笔”,激活更多人的梦。

无论您需要技术支持
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工作,都可以:

联系我们

0576-8068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