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走访了深圳市嘉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业公司”)。在这家主要生产智能穿戴、汽车、光学、医学、航空等各种精密金属零件的企业里,“人拉人”来工作是常态,充满了乡里乡亲“裙带关系”,简单却形成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我们全体员工在这里免费吃饭,员工餐标是55元一天。亲属在我们饭堂吃饭是10块钱一天,相当于公司补贴45元。”嘉业公司总经理邱军勇如数家珍地介绍其公司饭堂:“我们饭堂由三个厨师长轮流值月,每人轮值一个月做厨师长。不同厨师长的偏好与出品不一样,口味经常调整,员工才愿意留在饭堂吃饭。我们还会每季度让员工们推选他们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菜,好吃菜品就可以保留下来。”
据邱总介绍,饭堂的团队为了让自己的菜品能获得员工肯定,会花很多心思把饭菜做好,自己做包子、馒头、花卷。以前晚饭的菜梗经常扔掉,现在他们把菜梗做成泡菜送早餐,正餐时候就是开胃菜。员工们对汤有要求,厨师们就会去菜市场把鸡骨架、猪骨架买回来熬汤,汤就有味道。厨师在外面吃到什么好吃的,就会回到饭堂创新,譬如推出毋米粥煮鱼片、用花甲给汤提鲜等。自己做的自己吃,货真价实,员工们在自己饭堂吃得开心、放心。
我们开玩笑说,广东人媳妇的炖汤,是管好老公的胃,就是留住老公的心。嘉业公司是不是千方百计管好员工的胃,就能留住员工的工作?原来,饭堂也是竞争力?
邱总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公司要把饭堂做好,确实要花更多预算。比如,自己包包子、做泡菜、做豆浆,得给加班工资,这样可能比外面买现成的成本高,但质量有保证。
邱总提到,嘉业公司很多员工都是他江西的老乡,吃住都在公司免费提供的饭堂与宿舍。有单身员工房,也有夫妻房和家庭房。很多员工一家几口都在嘉业上班,镇里村里的亲戚也都在嘉业公司。饭堂的菜好不好,乡里乡亲的,知根知底。有没有经常吃到家乡饭菜,员工也是心里有数。
嘉业公司的员工,很多都是老乡招老乡,亲戚招亲戚过来的,确实是一家“裙带关系”非常紧密的企业。如何在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里面,留住工厂员工?
邱总说,不能一面高收入,一面高支出,让员工把工资都用在住房与购买外卖。员工实际收入需要有获得感,吃喝拉撒睡都在工厂及宿舍,不用在外面花钱,赚到的钱都是自己的,回家乡就盖美美的小洋楼,是这代工人最实际的梦想。所以饭堂要好,住房也要好,企业一定有温暖。
在嘉业公司的产品展览室,我们正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精密配件,有相机的金属框架、用于汽车的金属链接件、用于机器狗的脖子转向本体与手臂、用于军械的精密件、用于医疗的穿刺针等等。没有真功夫,不揽瓷器活,精密出精细,精细出匠心。
嘉业公司每年生产4000到6000款高精密零部件,供给全世界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拥有一批经验比较丰富、技术过硬的员工。他们熟悉各种金属材质的加工要求,能够攻克各种技术应用细微场景的复杂工艺,越是有技术挑战性的产品,他们越是兴奋。
邱总18岁时因家庭的一场意外,辍学去工厂当学徒工,从车床、手磨车刀开始,成长为一名技术工人。后来随着同事到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当工人,期间自费学习各种绘图软件,并将所学用到实处,不断发掘与创新,主动向公司提出成立“机加工部”自行测绘制作内部老旧进口设备的易损配件,解决了从国外采购零配件周期长与成本高问题。自学自动车床凸轮工作原理和设计,设计、制作自动接料器、长件接料器、自动铣床等设备。后来,受同事邀请创立新的企业,再后来又自主创业。
这些经历让他确立了几个人生信念:一是任何一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只要用心,总有机会,无论学历高低,能力高低,只要用心,总有奇迹;二是做人要简单、纯粹,一心一意,一辈子做一件事,一定能“行行出状元”,成为大师;三是不忘初心,终身学习。
他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工厂,嘉业公司的工人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的普工,技术都是经过嘉业多年培养出来的。中国工人朴实厚重、勤勤恳恳,只要扎扎实实对他们好,他们会付出超出想象的努力,企业也会获得超出想象的结果。
工人没有文凭与职称,怎么衡量他们的技术水平与能力?为此,嘉业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员工培育、考核、晋升管理体系。员工分制造类和检测类两个大类,从普通操作工一二三级,到技工一二三级、技师一二三级,再到高级技师,刚好是十个技术等级。员工经过培训通过考核,就能够晋升级别加薪。
邱总说,这样管理有两个好处。一是员工有预期,即员工可以预期他们在嘉业干了多少年,能达到什么样的技术岗位与收入水平;二是员工成为技师有荣誉感和成就感。因为,他们已是可以在大城市立足的技术工人。
在邱总看来,有预期的员工与团队管理起来比较规范与容易,员工也比较不容易流失。他说,也有企业到嘉业挖人,一开始工资开得高,但因没有晋升体系,实际上几年后也就没有在嘉业公司的工资高,并且在技术积累上显得“技不如人”。
邱总认为,嘉业公司是一家由一群普工经过多年沉淀出来的技术公司。那么,一群没有一点技术基础的普工,是如何被训练成为一支能够供货全世界最顶尖企业、攻坚全世界最顶尖技术工艺的技术团队呢?
嘉业公司团队曾在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看到关于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的采访。节目中,李西廷提到,在国内90%以上的硬镜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的情况下,迈瑞医疗打破外企垄断,为国内硬镜领域带来了创新产品。而硬镜系统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程度很高,对技术人员和工装夹具的依赖性很强,也成为“卡脖子”技术。
邱总补充介绍道,全球能够具备这种生产的基本工艺的都来自于日本一个家族企业。因为技术工人短缺,日本这家企业产能供给有限,全世界做硬镜产品都要在这家企业排队等候产能。日本企业不像中国企业,有订单拼命扩张,而是有技术壁垒,客户只能排队。一个医疗器械高科技产品居然受到一项工艺产能的限制,原来工艺也可以是壁垒,也可以让企业成为卖方市场。
邱总看完节目后很是激动,因为嘉业公司已有很深的类似产品技术积累,也有很多关于医疗尖端器具的生产经验。于是,他们快速与迈瑞医疗技术团队达成合作。邱总讲,跟中国大公司合作,企业成长很快。以前跟国外大公司合作,对方只要求依葫芦画瓢就行,不必知所以然。中国大公司所需要的不仅是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稳定的、能够理解他们技术特点、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技术供应商。他们还会提供情报,为供应商的研发技术方向提建议。
嘉业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经常碰到类似情况。比如汽车雷达,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工程师也没有汽车雷达的经验,但很清楚他们雷达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要求近乎苛刻,因为他们要极致的客户体验。传递到嘉业公司,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邱总说,嘉业公司最爱啃硬骨头,优秀的技术公司、优秀的工匠就喜欢挑战。这就是嘉业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也是嘉业公司不二的“管理意识形态”。承接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项目,也是企业获得较高毛利率的保证。
嘉业公司现在协助国内企业完成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价格,保证及时供货,并配合采购商新的技术攻关项目。公司已成为一家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精细生产厂房、400多台高精密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制造企业,产品出口遍及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客户包括西门子、马斯康、CPI、索尼、尼康、奥林巴斯、东芝、加藤电机等知名企业。
邱总讲,嘉业公司400人的员工团队中,10年以上员工有60多人,5年以上员工近200人,员工队伍很稳定。将工艺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没有员工的稳定,就没有很好的方法承接更高技术难度,更加高端的产品订单。
邱总认为,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并不仅是由高端的、先进的设备堆砌而成,而靠的是工艺。通过长期做各种复杂产品,员工才拥有丰富经验,及时总结这些经验,就形成嘉业公司的经验与人才数据库。
在中国,成为一家百年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家族传承,而是文化传承。共享的文化、共创的文化、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文化,为社会服务的文化。
为此,嘉业公司今年开始了新的股改计划。高管们原来的股份是协议股,现在嘉业公司学华为,把股份正式分配给高管们,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股东。邱总说,嘉业公司没有融资上市计划,因为资本不是嘉业发展壮大的杠杆,管理人才、技术工匠才是嘉业做成百年企业的最大保障。打造百年企业是不折腾、不急于求成,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的全过程。
笔者探问,现在嘉业公司有现下的技术生态位,是否跟日本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有关系,日本企业面临制造业人才不济的问题,以后可能也会在嘉业公司以及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上出现。这将是嘉业公司做成百年企业的挑战,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挑战。
邱总表示确实如此。中国年轻人现在也不愿意从事制造业中繁重与重复的体力劳动。不过,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大量的人口需要工作。嘉业公司以前招聘大学生很难,现在有大学生来了稳定后,也会推荐他们的同学及校友前来应聘。
他认为这主要与企业待遇、生产环境、生活配套、发展前途、员工实际收入有关系,还有就是中国制造业现在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数字化发展。他觉得中国制造业比较幸运,社会观念变化与企业转型、技术发展周期刚好赶在一起。如果在制造业人才青黄不接时再来搞智能制造与数字化,人才就会断档,很多IT(信息技术)跟OT(操作技术)就难以结合。
嘉业公司现在已经在做机器人试验。从一个岗位试点到一个车间试点,再到全面推广。先培养出一个团队,进行企业的自动化改造与智能再造,再逐步提升。这几年公司招回来的大学生,很多就从事相关工作,也配合大学的产学研研究。而且,公司很多员工都鼓励他们的子弟去报读金属材料、精密加工、智能制造的相关大学专业。
邱总说,现在中国的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发展快速,适应中国工厂能力也很强;中国现在的工业工程师经验比较丰富,在企业设备上调来调去也收放自如。如果还是大量地进口设备,掌握不了原代码、控制管理系统,就很难做到因地制宜、逐步改造。那么小型制造业基于工艺技术形成的优势就不明显,反而要倚重成套的大型设备与资本投入。
有了中国制造新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工业软件供给,嘉业公司可以逐步改善,把复杂的、要长期培养的工匠工作分解成为若干个细分岗位与任务,以后操作起来就最简单,这也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基础。
邱总提到,制造业数字化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制造业数字化不是搞一个大屏,而是需要很多小屏,包括手机的小屏,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内部数据,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工序汇报。运作时的状态、速度、进展、质量等等才是企业内部数字化的核心,生产的全部过程、经营决策都有数字化做支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字化。
自从嘉业公司成立了数据库,各种经验就可以固化。比如企业接到新的特殊订单,可以搜索数据库,看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技术与工具。这避免了有些员工离职以后,技术经验跟人走,企业又要从零开始研发。
邱总认为,如果管理不细致,管理内耗就会产生。企业采用数据化管理后,新订单的合同评审有数据支撑,产品也能够迅速分解指派到生产流程,员工做完每一个工序后扫二维码,将数据输入系统。由于数据快速实时,设备与刀具能自动匹配,专门的刀具部门通过系统看到指令清单,就可以调出匹配的刀具并安装好,打好精度,提前进入生产状态。
笔者在工厂看到嘉业公司的刀具库,一千多种,都有二维码,取用有序,繁而不乱。实际上,嘉业公司的数字化能够将每天生产线、设备、员工的生产效率、工作成果及时核算出来。嘉业公司经过测评,其数字化成熟度是二级企业,评价是2.5分。
笔者问到,以后有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人还重要吗?邱总讲,无论何时,人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对需要复杂工艺的产品,依然要依赖人的智慧与经验。数字化仅是不断固化人经验积累的成果,提高效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也仅是协助人不断生产提高效率,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但依然需要经验与拓展认知边界。
笔者问,中国人有没有劣根性,以造成文化对于制造业的伤害?邱总回答,嘉业公司就在深圳,全中国都认为深圳效率高,人容易浮躁,但为何嘉业这样需要稳定性和钻研精神的公司能够留存在深圳?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观念迥异,关键还是看企业文化与制度。
在他看来,中国人的谦虚、中国人的厚道、中国人的纪律性、中国人的勤劳刻苦、中国人的钻研精神、中国人的朴素、中国人的投桃报李能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他说,这就是为何特斯拉上海工厂比全球任何地方的工作效率更加高的原因。
笔者问,深圳会不会房租高,管理成本高?企业有没有外迁计划?邱总回答,嘉业公司所在的宝安区,以前属于深圳郊区,他们的工业园,最早也属于村里的工业园。企业踏实了,政府也踏实,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企业。很多消防问题,员工子女教育问题,社区现在都很照顾。他们之所以没有计划外迁,本质上是让团队踏实、员工踏实、设备踏实。
邱总说,踏实是嘉业的文化。企业踏实容易获得员工的信赖,企业踏实容易获得社区的信赖,企业踏实容易获得客户的信赖。中国制造业踏实就容易获得全世界供应链的信赖。从嘉业公司的实践可知,哪怕很多国际企业供应链迁出中国,只要企业自身踏实,客户还是会依赖你的。
他说,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也要踏实,应该要依据企业的现实条件来逐步实现,理解力先到位,业务场景先闭环,否则容易浪费资源。
笔者问,何为踏实?邱总回答说,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踏实了企业才能够一丝不苟,才能够精益求精,才能够十年如一日。实在就是有自己的节奏,风吹不倒,雷打不动。他说,广东提“制造业当家”,深圳推“工业上楼”,但制造业当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踏实、以人为本,绝对不可以以GDP为本、以税收为本、以投资与资本为本。
邱总说,假如没有技术工人,嘉业公司一年就几吨的金属材料,能卖多少钱?有了技术工人,才有了一切的生意盎然。社会也必须像嘉业公司一样,对产业工人好,对技术工人好。
笔者认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对于某种群体的偏好与重视,会决定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与竞争力方向。比如德国的学徒、日本的工匠与美国的财务与律师。
嘉业公司从饭堂开始,到技术人才的培养,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到数字化,因人因时,落到根本,关心、关怀,激发人的善意与创造力,任何一个人都是可造之材。重视制度建设,重视文化建设,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是资本为本、土地为王。以人为本,人就踏实,企业就踏实,社会就踏实。人民踏实,企业踏实,社会踏实,制造业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